2017-2018年度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

北京东路小学“学习基础素养研究项目”推进方案

发布日期:2018-08-30 11:29:27    发布者:

北京东路小学“学习基础素养研究项目”推进方案

 

一、研究背景

   21 世纪的课堂知识的掌握、学习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中,知识是理解东西,教师是帮助学生去理解;但是现在,知识不是为理解而存在的,教育的内容是发生变化了的,知识的存在是要让学生去应用它、活用它。学习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老师的任务也发生变化,教师从“教的专家”转变到“设计学习的专家”,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基础素养。

    学习基础素养理念与佐藤学先生的学习共同体教育是有相通之处的,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基础素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而从理念到真正的实践,需要持续探索。如何实现 “让每一个学生产生真正的学习”,如何实现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产生能力和品质上的提升,学校需要在项目组的引领下,专家的指导下,立足课堂,进行实践与研究。

二、研究目标

    我校实验班语文、数学学科两位老师在项目组引领下继续学习与实践,形成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设计与案例,并由点及面,逐步将理念与经验辐射、传递,推进学校课堂教学的变革,提升学生的学习基础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主题

    基于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合作性的解决问题。

四、 研究内容

学校层面:

    探索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信约。

实验班老师:

   基于课程标准,融合学科关键概念和素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围绕目标达成的以学习为中心的任务设计;指向任务完成的工具设计。

语文学科:用问题促思考,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数学学科:设计工具,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合作性的解决问题。

 

五、关键元素

1.情境  

教学活动从创设情境开始。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的意义寓于情境之中,学习情境不是一个无关因素,学生必须通过具体的情境才能获得某种知识,教师应该成为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者,学生乐于建构知识的促进者。

1)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兴趣和动机 所谓“兴趣”指人们对某种事物喜好的心理状态,与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所谓“动机”指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使人或动物发动和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内部状态,是与满足个体需要有关的活动的动力。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感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生疑、释疑的情境,使其心理上处于兴奋状态,形成兴趣氛围,进而形成使“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的内在学习动机。它可以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2)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合理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的意义寓于情境之中,学习情境不是一个无关因素,学生必须通过具体的情境才能获得某种知识,教师应该成为良好的学习情景创设者,学生乐于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因为学习活动包含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含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2.问题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着于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由教师根据学内容及要求,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关系 

1)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法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其主要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发散思考,探索研究,得出结论,迁移运用,指导实践。

3.体验

体验,即以经验为基础的感悟、升华过程。教师用活用好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1)学习方式角度。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了学生探索的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体验能唤醒自主学习的意识借助体验学生能直面知识深入问题的腹地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细节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切身且新的问题情境进而以问题为学习载体乘问题的诱导之力启动学习过程。不自觉的形成强烈而稳定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激励、自我引导的习惯,逐渐发展成独立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2)个性化发展角度。个性化品质的形成过程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对事物态度的选择,并非全凭自我感觉,而是经过尝试体验、反思筛选的结果。只有经历丰富的体验过程才逐步具备良好的个性化经验。

 

六、研究方式

    依托项目组的引领,区教研室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与指导,立足课堂,开展实践研究。组织学校正青春教师走进实验班课堂进行课堂观察和记录,共同研究。

定期召开研究小组成员学习研讨,推进实践研究。

七、具体分工

    研究小组主要成员:王燕萍、韩瑾、林雁平、王宏璇、彭丽萍

研究内容

研究人员

理论支撑、实践指导

吴佩珍、董红平、俞靖

学校层面课堂信约制定

王燕萍、林雁平、韩瑾

教学实践

王宏璇、彭丽萍

课堂观察

正青春老师

七、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2018.3——2018.4)制定计划,开展相关内容学习活动。

    2、第二阶段(2018.4——2018.5)课堂实践、反思、再实践。

    3、第三阶段(2018.6——2018.7)总结经验,完善设计,撰写案例。

八、预期成果

    语文、数学学科的相关教学设计与案例。

 

 

 

 

  

 

 

分享到:

版权所有 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小学     总机:021-63213756       沪ICP备15052465号
地址:上海市北京东路566号    技术支持 上海时光基业软件有限公司       沪公安网备31010102004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