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的教师专业化培训(二)
校本培训课程小结
本学期,我校结合改革的实际,继续以教育教学实践需求为导向,面向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教、研、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重点围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这一专题,引领教师开展系列培训与实践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现小结如下:
一、 自我研修,提升能力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就要细化目标。老师们在前期“制定单元目标操作细则”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读课程标准,依据学科模板,进行单元目标操作细则的制定,以更好地细化课时目标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在自我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提升了专业素养。
二、 教研结合,求实创新
(一)任务驱动下的实践研究
1、“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实践研究
一二年级各学科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完成了学期“评价计划”;撰写“基于标准”的学科导学建议,初步建立了导学评语库;在各教研组老师们的团体合作下开发了语、数、英学科阶段评价反馈表。开发“电子化学籍卡”;创生了《信息化评价操作手册》;调整、设计了一年级下半学期和二年级上半学期的“学习素养报告”。评价研究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使教育、教学更为精准的同时也助力学生多元、健康的成长。
学校进行的一些公开课展示任务,包括党员开课等,让全体老师全情投入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实践研究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教研建设促“绿色质量”的提升
教研组在专家引领、任务驱动中提升教研品质。各学科围绕素养提升制定“学习小能手”评选条例,在“一年级学习汇报活动”、“二、三年级家长开放活动”、“新秀杯”教学比武、“写字等级考”等各项工作中,教研团队的力量无处不在,助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助力学校“绿色质量”的提升。
(二)课题引领下的实践研究
在多项区级课题如《基于脑的小学数学“趣思”教学方式的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开展了多次研讨,并在一次次学习探讨中提升理念。
学校 “科研坊”教师多次开展活动,聘请科研专家多次开展沙龙活动,进行案列的分析与研讨;聘请《黄浦教育研究》编辑部的主任陈必聆老师来为我们作了围绕“如何投稿”为主题的专家讲座;组织老师们参观纳米盒公司并开展互动交流活动。
三、实践探索,研有成效
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收获了一些成绩:学校的信息化评价工作得到肯定,在飞行督导中作为黄浦区评价工作亮点进行汇报。信息化评价在全区范围推广。相关文章发表于《黄浦教育》六月刊和十月刊,相关学科案例送交教育学院。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飞行督导工作得到好评;各学科多次在跨区域或黄浦区教研活动中进行教学展示或交流受到好评;学校与江西上饶、重庆万联等地开展教联互动活动,接待来自福建罗源、山东烟台等地多批骨干教师跟岗学习。王宏璇、曹艳青老师的课被收录为“一师一优课”。数学、音乐、美术、信息学科参加黄浦区教学评比全部进入决赛并获得了三等奖。王宏璇与李莲老师撰写的论文分别获得2017年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评比活动的二等奖和三等奖。我校学生也在各级各类学科比赛中荣获佳绩。这些成绩的获得无不凝聚着教师们的心血与汗水。